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指导
除芯片外农业种子也面临困境?我国仍依赖进口年进口额达30亿
日期:2024-01-14 作者: 技术指导

  近年来,芯片可以说是最受国人关注的科技领域产品。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,作为农业“芯片”的种子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。

  疫情未完,战事又起。随着多国农业出口收紧,饭碗问题成了2022年大众关注的焦点。俗话说,民以食为天,只有保证粮食的供给,才能从事各行各业的发展。我国有14亿人口,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,看起来凭借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能不用担心食物的问题,但真的是这样吗?

  我国是农业大国,但除了小麦和水稻我们基本实现了自主育种外, “准主粮”玉米和马铃薯仍严重依赖进口,蔬菜情况就更糟,番茄、洋葱、茄子、胡萝卜、辣椒、西蓝花等等这些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品类,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。

  仅2018年,我国就从50多个国家进口了超过7200万公斤的种子产品,进口额为4.75亿美元,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达到2.28亿美元。这些种子的价格要比国产高几倍甚至十几倍,除了物流运输成本,关税也是很大一部分支出,以葵花籽和油菜籽为例,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关税高达30%。

  进口种子的价格令人咂舌,若发生瘟疫、战争或其他灾难,供应都会成问题。然而自封建社会引进外来作物以来,已逝去了数百年,为什么我国仍然依赖进口?

  在农业发展过程中,我国种业被外资企业垄断,虽然我国种业公司数众多,但这一些企业在研发的种子与国外研究的种子相比,仍有很大的差距。面对这一差距,300多家中企似乎无法抗衡。国外领先的农业基因编辑技术,决定了他们在种业领域的话语权。

  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种子市场价值为1201.67亿元,其中玉米、水稻、大豆、小麦、马铃薯、棉花和油菜的种子市场就达到了860亿元。市场总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,但大部分种子都高度依赖进口。例如马铃薯来自美国,白萝卜种子从韩国进口,辣椒种子也由以色列提供。

  事关粮食问题,我国每年进口额达到了30亿,近7万吨的进口种子分布于全国各地。既然种子这么重要,那我国的农业实力又如何呢?难道就无法自主培育种子吗?最直接的因素是品质和收成的差异。

  比如国内玉米、高粱的主产地东北,很多都在使用从德国进口的品种,这种玉米具有早熟、脱水快、抗倒伏等特点,可以将农民耕种的风险降到最低。但是用这些国产玉米种子种植的玉米成熟期比较慢,产量也不是非常高。

  除了这些北方种植的作物,还有适合南方种植的尖椒,当地种子一年只能种两季,产量也不是非常高。但若使用从国外进口的种子,不仅尖椒的颜色、大小和形状会更加优质,还能采三茬。还有西兰花,我国西兰花种植培养面积高达150万亩,居世界第一,然而这些作物给农民带来的利润却相当有限。

  根本原因主要在于,这些农作物95%的种子来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,农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种子和化肥,导致自然利润减少,而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的就是日本。据悉,全球65%的西兰花种子出口市场被日本占据,日本每年可从中获得数十亿美元。

  其他国家之所以心甘情愿从日本购买种子,还在于日本在农业领域投入了较多的资源,研发了比较优良的西兰花品种,具备耐寒和抗病等优点,而日本凭借其垄断优势,在这一个市场上拥有定价权,可以抬高种子价格,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。

  当然,我国不会坐视日本从其垄断地位中获取大量利润,因此早在2018年,我国就集中了大量的国内相关员工来攻克西兰花种子的技术难题。经过长期的研究、开发和试验,我国终于成功开发出10个国产西兰花品种,目前这些种子已散布在全国各地进行栽植,通过这样的举措,我国成功夺回了15%的国内市场占有率,遗憾的是,日本企业仍占据国内80%的市场份额。

  不得不感叹,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国家的经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,很多方面都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但在培育种子领域起步较晚。种业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,在育种技术方面,我国杂交育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但对于目前国际种业研发中主流的生物育种技术,我国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,大规模商业化尚需时日。

  2020年,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52亿元,位居世界第二,仅次于美国。但我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,市场占有率前五的种子企业合计市占率只有12%,前三名分别是隆平高科、先正达集团(含荃银高科)和北大荒。

  其中,隆平高科由袁隆平院士发起的,于1999年成立,重点培育水稻、玉米和农业蔬菜等。隆平高科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种子企业之一,种子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,并且还在不断壮大。总体而言,中国有自己的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但从收入、种子产量和种子类目比例来看,还是国外占领先水平。

  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种企早已布局全球,并很快全面渗透到我国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就连国内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,既然国外的种子好用,为啥不买现成的,何必要费力自己培育?

  事实上,育种是一个周期长、科技含量高、难见成效的行业,初期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成本。以玉米育种为例,仅在杂交组合和试验阶段就需要6-7年的时间,育种企业面临前期科研难度大、资金投入大、利润回收周期长等问题。因此,只有企业达到规模,才能承担这样的研发成本。

  在中国刚起步时,发达国家已形成集科研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。至2016年,全国总资产超过1亿元的种子企业仅有373家,占比8.6%。而且,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监管也不是非常成熟,因为种子企业很多,结构不是特别完善。在这种不完善的结构中,竞争问题也很明显。

  小小一粒种子关系到14亿人的口粮,要自己掌控粮油蔬菜的价格,彻底杜绝被他人“停饭碗”的风险,就要做大做强自己的种业。对此,你有什么更好的看法?